English

选择中国

1999-09-23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殷一平

 在海外华人新移民中,混得很不如意和很得意的都不大会选择回国。徘徊不定的就是那些已有稳定的收入,衣食无忧,但同时又有失落感的人。他们渴望做成些事,但海外生活并不能令他们满意,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使他们相信国内存在着无限的机会。

回国潮最早出现在海外知识分子与艺术家阶层。

郑荃能制作世界上一流的艺术提琴。回国那一年,他已经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13次获奖,其中有3枚金质奖章。他的老师、意大利的莫纳西教授说:“郑荃是中国的骄傲,也是我们意大利的骄傲。”意大利为郑荃赢得世界声誉提供了机会。

1988年,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没有提琴制作专业。郑荃觉得,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。他向有关方面提出: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提琴制作专业。文化部很快拨款5万美元和3万人民币作为创建的经费,音乐学院特辟出六间教室作提琴制作研究室。郑荃分到了一套两居室和一间平房,安装了电话,并破格评上了高级职称,特许每年出国考察一个月。郑荃知道,国家提供这样的条件是尽了全力的。

为了尽量使用国内的原材料,他不止一次亲赴四川森林选料。因经费不足,他已较少听到名家名琴的音乐会和广泛观摩名师的作品。他把精力集中到教学上,以期自己的理想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。

1993年夏,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。中国有了自己培养的提琴制作的专业人才。郑荃觉得自身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诠释。

信女士曾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法学院进修,她的出色成绩令美国人赞叹不已。1986年她准备回国时,美国同事说:“我发现你们中国人好像特别爱忧国忧民,你一个人回国不回国对一个国家而言有多大意义?留在这里对你个人而言,就不同了。”信女士说:“或许你不理解,我们中国人的命运是和那片土地联系在一起的。”

1991年,她再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。她在讲台上向美国同行介绍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情况。当听说中国颁布了《行政诉讼法》时,他们不解地问:“你们的政府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?”“你太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了,中国还有民告官呢,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已发生了重大变化。”信女士说。

一年进修期满,当信女士再次踏上归国之途时,她的美国同事对她表示了深深的敬意。美国人尽管追求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,但却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高尚的人。

王沂东在美国住着三室一厅,每天花五美分到博物馆去参观、临摹。有很多美国中产阶层乃至上流社会的人请他去画肖像。

加州一位银行家请他画一张小女儿的肖像。王沂东惊叹小女孩的美丽,却无法揣摩透她的一颦一笑缘何而起,更不能唤起她内心激情的流露,他面对的是一个美丽的洋娃娃。小女孩总是困惑地望着他,不知到底怎么做。最后,他不敢再接银行家夫人的电话,只好搬家了事。

在美国,他除去画了两张美国华人的肖像,其余的都是沂蒙风情画。只有面对那些场景、那些人物,他的笔触才会生动、流畅。

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,他无法不画中国的乡土与乡民,那是他的画魂。在美国,他看不到喂鸡的中国农妇,看不到扎着花头巾的中国村姑,看不到帮母亲卸柴垛的小女孩,他只能看到一群金发碧眼的人开着汽车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,而这引不起他任何创作的冲动。去或留对他而言不是画中国人或美国人的选择,而是画与不画的选择。

于是他急不可待地回来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